乾隆是大清历史上最注重享乐的皇帝之一,他的奢华生活让许多人感叹不已。那么万银配资,他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呢?他去世后,清朝的国库又剩下了多少呢?
在大清三代皇帝中,乾隆、雍正和康熙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三位,他们的统治经历了从艰苦打拼到享乐奢华的变化,最终导致嘉庆继位时,国库几乎空无一物。乾隆被称为最“败家”的皇帝,他曾六次南巡、三次游五台山、四次东巡、四十次秋狩和两次千叟宴。每一次出行,都意味着巨大的花费。
虽然康熙也喜欢南巡,但他的南巡是为了了解民情、解决冤屈,关注国家治理。而乾隆的南巡则完全是享乐性质的。他的花费也远远超出康熙,康熙的南巡总开支仅十万两银子,而乾隆一次南巡的开销则是康熙的两百倍。乾隆为何花费如此之多呢?
展开剩余81%首先,乾隆每次南巡时,会提前一年开始准备,包括勘察道路、修建行宫等,修建的行宫数量超过四十座。每次出行,他都带着大批人员,文武百官、亲戚朋友、侍卫和后宫妃子们,数量达到两三千人。此外,乾隆还需要大量的马匹和车辆,甚至五艘专门为他准备的船只,每艘船需要六百名江兵管理,船队庞大,开支也极其可怕。
饮食方面,乾隆非常讲究,尤其是南方的美食万银配资,他不太适应,因此每次南巡时,他都会带上大量原材料,包括鸡鸭牛羊等。为了保证他能喝到最好的水,他还要求每到一处就必须提供当地最优质的泉水,哪怕是几百里之外的泉水也不在话下。此外,乾隆还喜欢喝新鲜牛奶,每次南巡都需要带上七十头奶牛,以确保皇帝每天能喝到新鲜的牛奶。
这些奢华的开支叠加起来,乾隆的六次南巡花费达到了2000万两白银,而当时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为4000万两白银。乾隆的一次南巡就能消耗掉国库半年以上的收入。如果再加上他其他的花费,简直是惊人。这也是为什么嘉庆继位时,清朝的财政状况已大不如前。
乾隆的南巡本是为了了解民间疾苦,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。每到一地,地方官员都需要送上厚礼,向乾隆表示忠诚。富商们也要为皇帝准备豪华的宴会和礼品,这些开销最终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,造成了民间的更大负担。
至于清朝的财政状况,康熙和雍正的贡献比乾隆更为突出。康熙登基时,清朝政权并不稳固,国家面临着许多内外问题。但他通过平定三藩、统一台湾、驱逐沙俄、三征噶尔丹等一系列军事成就,巩固了政权,并且实施了轻徭薄赋、土地再分配等政策,免除百姓大量的赋税,为清朝奠定了基础。康熙在位时,共免除国家赋税高达1.5亿两银子,但由于连续的战争和治理黄河水患,最终使得清朝的国库在康熙去世时只剩下2716万两。
雍正继位后,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整顿财政和恢复清朝的财政健康。他依靠严厉的手段追缴贪污款项,并通过削减官员腐败途径如“火耗”来减少财政流失。雍正还推动了土地税制改革,并要求富豪和官员也要像普通百姓一样服徭役或交钱免除义务,从而增加了国库收入。在他的治理下,清朝的财政在他去世时依然保持了3453万两的盈余。
而乾隆继位时,得到了一个较为安稳的局面,延续了康熙和雍正的政策,国家经济逐渐发展,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制造业,瓷器等产业迅速崛起,使得国库在乾隆前期保持在6500万两左右。然而,乾隆后期,国家花费大增,除去奢华的旅行开支,天灾人祸,频繁的战争,以及对和珅的纵容,国库的负担越来越重。即使如此,乾隆退位时,国库中还有6939万两白银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乾隆时期的物价飞涨,7000万两银子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如雍正时期的价值。因此,乾隆虽然名义上留给了嘉庆较为充裕的财政,但由于通货膨胀和物资浪费,这些钱并不足以解决清朝的财务危机。乾隆的奢华生活和花费过大,直接导致了清朝财政的疲软,甚至可以说是为日后的财政危机埋下了隐患。
总结来说,乾隆虽然继承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国家,却因为自己的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,导致了国家财政的严重亏空,为后来的清朝衰败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