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带着满腔热血辞去了高薪的外贸工作,独自一人来到贵州大山支教,追寻自己年轻时的梦想。一路上,泥泞的道路和摇晃的大巴并没有让他退缩,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决心。如今牛掌柜,他已经在这座大山扎根十几年了。
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,耳边传来的是孩子们的欢笑声。他脚上穿着的是当地奶奶亲手织的毛线鞋,虽然艰苦,但他心里充满温暖与满足。他的生活已完全融入这片大山,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。即使远在城市的姐姐和家人们担心他,他依然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,舍不得那些他曾陪伴成长的孩子们。
教书育人、家访、送孩子上下学、帮忙交书费、召开家长会……看似平凡的小事,杨明用十几年的时间一件件完成。这些小事,承载着他对这片大山的深情与责任。
展开剩余85%曾经,杨明在外贸行业工作,收入丰厚,但他内心却空虚。一次偶然的支教新闻报道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,他决定辞去高薪工作,走上了支教的道路。而这一次的决定,也让他与这座大山结下了深深的缘分。杨明说:“他们早已经把我当成了一家人。”
在支教的日子里,杨明感受到山民的淳朴和孩子们的天真无邪。即便大山的冬天格外寒冷,杨明的心里却始终是温暖的。穿着手工织的毛线鞋,走在崎岖的山路上,他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。他的步伐轻松自如,哪怕是刺骨的寒风,也无法冻住他内心的热情。
在这个贫困的大山里,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渴望改变的眼神给了杨明无限的动力。尤其是那对贫困家庭的双胞胎,杨明心里满是挂念。一次家访,他不仅送去了学习用具,还成了这对孩子的“爸爸”。有了杨明的陪伴,这两个孩子不再害怕山路上的野狗,也不再担心没有书包和学习用品。
虽然山里有着无数像双胞胎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,但杨明早已没有怨言。他的工资微薄,却几乎都用来帮助这些孩子们买书、买文具,甚至借钱资助贫困的家长。他不仅是一个无私的老师,还是一个温暖的“家长”,为每一个孩子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杨明已经在这里教书育人十多年,尽管条件艰苦,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怨言。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,还包括为孩子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上的困难。从为孩子们筹集学习资料到参加家长会,他把每一件事都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责任。
每年,他都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孩子们筹集教科书和学习用具,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。他的辛劳和无私,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感激。每当节假日来临时,家长们总会送来一些自家做的腊肉或蔬菜水果,表达感激之情。
杨明的支教之路,并不总是顺利的。他的家人,尤其是姐姐,始终担心他一个人孤身在山里,生活艰苦。然而,杨明从未动摇过。他知道,这是一项自己深知意义的事业,是他的梦想,更是他的责任。
回想2009年刚开始支教时,杨明才25岁。当时的学校简陋,孩子们课后的娱乐活动不过是几个老旧的玩具,而每天的水源问题也让他头疼。甚至在干旱季节,孩子们要走两公里才能取水,而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杨明的心。
尽管山里没有网络,也没有城市的繁华,但杨明依然没有退缩。他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见闻,教他们外面的世界,给他们传递着希望和梦想。下课后,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,成了他们心目中最崇拜的“偶像老师”。
每一天的艰难都没有打倒杨明,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他曾有过多次离开的机会,但每次看到孩子们眼里的不舍,他都选择留下。尤其是2012年,面对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杨明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。那时,他决定为孩子们留下,继续支教。
在支教的这些年里,杨明帮助了无数孩子,解救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。尽管他的薪水微薄,但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。2012年后,他申请了特岗教师计划,继续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希望与光明。
他的付出没有白费,许多曾受他影响的学生,如董登兰,回到家乡当了老师,并且成为了杨明的骄傲。杨明看到学生们成为榜样,内心无比欣慰。
如今,杨明已经是大山孩子心中的“光”,他们为他自豪,他为孩子们的未来自豪。杨明的支教生涯,还在继续,未来也将有更多人像他一样,投身大山,用爱与希望点亮那一盏盏孤独的灯火。
他用多年的青春和心血,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,也让自己的人生在这片大山中找到了真正的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